Jul 25, 2012

現代的巴哈鍵盤音樂演繹者: Gould vs. Hewitt


在音樂歷史上,古典音樂大致分成四個階段:
1) 巴羅克時期 (Baroque era, 1600-1750)
2)古典時期 (Classical era, 1750-1820)
3) 浪漫時期 (Romantic era, 1820-1900)
4) 二十世紀/ 近代 (20th century/ contemporary, 1900-現代)

要說到巴羅克時期,有一位音樂家可謂該時期的代表人物,他就是人稱「音樂之父」的巴哈(J. S. Bach, 1685-1750)。這位德國的音樂家,自少就在音樂家族內長大,他有兄長都是音樂家,而後來在他的20個孩子中,也出現了一些音樂家 (包括 C. P. E. Bach, J. C. Bach等)。他能夠彈得一手管風琴,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。他的音樂風格鮮明、簡約而又嚴謹,表現出當時音樂的高貴典雅, 正正與當時音樂只在皇室貴族中盛行相配合。

 J.S. Bach


說到現代的巴哈鍵盤音樂演繹者,有兩位鋼琴家可稱當代大師:一是 Glenn Gould, 另一位是 Angela Hewitt。 個人比較喜歡 Angela 的演譯:少一份沉重,多一份靈巧可愛,也較有活力。這位加拿大鋼琴家,自少就獲獎無數。她鍾情於巴哈的音樂,這使她灌錄了所有巴哈的鍵盤作品 (keyboard works)。今天無意間發現她的一個演奏作品,大家可以欣賞一下她的演繹 (相信這兩段音樂是從黑膠碟轉錄過來,透過headphone欣賞這音樂,可感受到錄音質量之高)。

 Angela Hewitt


Feb 9, 2011

滿屋子的愛─《一屋寶貝》



《一屋寶貝》
21-23/1, 27-30/1 | MA & EV | APAL

一提到音樂劇,我們可能會想到的是百老匯的Phantom, Cats等等,但其實本土製作的音樂劇,也有優秀作品。演戲家族的近作《一屋寶貝》絶對是上佳之作。

故事以一個新鬼回魂的故事作骨幹,在一間屋內發展了幾個「家」的故事:互相誤解的母女、充滿悔疚的父親、執著舊愛的少女、放不下感情的父女... 學劇中靈媒話齋:人死後之所以會變成鬼,是因為有些東西他們未放得低下。故事的發展,就是每隻鬼魂的心結都一一解開,最後男女主角─ 一對父女─ 互訴細情後,父親徐徐的離開塵世,到另一個世界去。

故事是有一點煽情,但這又何妨呢? 這本來就是一個講「家」的故事,想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,也當然會觸及一些人內心的感受 (從當中有很多開紙巾袋的聲音可以得知)。當中各鬼魂們的心結之所以可以解開,都是因為當他們明白到,他的家人對自己的愛:誤會得到化解,原來母親是愛女兒的;充滿悔疚的父親明白到,他的家人從來沒有怪責他,家人對他的愛令他得到寬恕;少女明白到放開執著而自愛;父女互相確認對方對自己的愛... 很喜歡當中一個橋段:鬼魂是可以被愛他的人所看見的。人生匆匆在世走一趟,什麼令你認為寶貝的呢? 去到最後,可能還是你這個生命與其他人結連出來的各種愛。

寫到這裡,突然想到以前在港上映的電影《再生號》。那也是一個回魂的故事,但這電影的調子略為消極:人對已逝者的思念,其實只會對雙方互相拖累,人必需放下執著,重新過活。是有點佛家意味...... 所以「愛」的思念是可以積極地令在生者更好的過活,還是消極地拖累著在生者的生活,取決於當事人的取態,真的一念之間......

借題發揮得太遠了,要回歸到劇本身了。這是一個音樂劇,當中故事內容用歌曲唱出。要用廣東話創作音樂劇,難度非常高:廣東話的九聲要注意 (《柳美里》的入聲字之使用和其意景),要配合旋律之餘又不能有倒字的情況;另外也有用白話和地道俚俗語的考慮 (如《女人香》),還要加上交代故事情節,配合角色性格等等......岑偉宗的文字功力可想而知。而音樂創作方面,高世章的歌及音樂編曲是上乘之作:全劇第一首歌《記得家門闔上》的民謠曲風已令人一聽難忘,之後出現的歌曲,首首風格不同,配合劇情氣氛恰到好處:神秘的《大鳳蝶》,鬼馬的《新鬼速成》,感人的《愛的教育》,抽心的《永別又如何》...... 學高先生話齋,很直接,容易令人明白。更令人驚喜的,其實是配樂,高先生說他用了半年時間在音樂創作上,能夠有這樣精彩的配樂要歸功於好的劇本 (好謙虛的說法啊!)。而四位現場演奏的樂師,只用幾件樂器:形象百變的鋼琴、既鬼馬又感性的小提琴、濃濃爵士味的神秘低音大提琴、愉快的長笛、沉思的單簧管,令劇內的喜怒哀樂發揮得淋漓盡致。我特別喜歡在劇終時四位樂師心花怒放地演奏著《柳美里》,彷彿他們也很滿足於自己的演出。




不要忘記,音樂劇的演員是令劇成功的主要因素。第一次聽溫卓盈的聲音,驚為天人,清亮而多變化,可以演繹小女孩的可愛(《愛的教育》),又可以唱出《柳美里》 的思念情懷。她的歌聲令我想到《遇上1941的女孩》的林小寶,都是一聽難忘的歌聲。溫卓盈這女孩前途無可限量。另一主角演繹爸爸的朱栢謙,唱功並有一班 (不知道他有沒有接受過聲樂訓練的,很沉厚的聲線,很吸引人)。在之前看過朱先生的演出 (再見不再見),覺得他的演技很不錯,做一些性格單純的角色很適合他。但就未看過朱凌凌時期的作品 (個人也對朱凌凌有偏見)。無論如何,演劇家族找到這兩個人做父女的角色太合適了 (是誰選角的,太有眼光了!)。另一角色值得留意的是羅敏莊,她的聲線有味道且有表現力,很有力量,很適合唱像音樂劇這類情緒多變的場合。唱流行曲是有點浪費了她的聲線,看她現在走發燒碟路線,會更能表現她的聲線。其他的角色都唱得很好,你不會擔心因為演員唱得不好而影響觀眾投入欣賞故事當中。但其中有一點失望的是劉雅麗,不知道是否因為病了還是什麼,就是覺得她有點不在狀態,唱JAZZ那首歌唱得不好,說台詞又失準,是明顯得令人分心了。希望如果再RERUN可以做好一點。





最後想講一下佈景設計。沒有太多的佈景轉變:主要一個家景,一個百變的天台景。簡約而又不失精美,當中家景的蝴蝶標本可見其細緻。最有趣是在牆中做出能令鬼魂出現的軟間條子,和那些讓鬼魂「散水」的光明大門,都是有趣的設計。




很高興香港可以有這樣高質素的音樂劇。很期待他們五月演出的「四川好人」。
******

網上媒體:

Youtube 介紹:

音樂劇《一屋寶貝》3度公演



Mar 7, 2010

第38屆香港藝術節又開始啦

三月份, 又係我的文化節目月。

暫時看了的節目有:

  • 玉簪記 (5/3/2010 | EV | CCGT)
  • 阿根廷探戈大樂團 (6/3/2010 | EV | CCCH)

以後再加觀後感啦。

有關香港藝術節:http://www.hk.artsfestival.org/tc/

May 18, 2009

天籟之聲─記孫尹婷豎琴獨奏會

Teresa Suen Harp Recital

孫尹婷豎琴獨奏會

20/02/2009 @ CHT



起初見到這個音樂會的宣傳品就立即決定要看的原因,是源於在中大讀MUSIC時Prof. WW CHAN 講過一個關於彈豎琴的師姐的傳奇故事。後來發現這個師姐就是孫尹婷。再加上有朋友想聽豎琴的 recital (其實我都係) ,所以就決定買票欣賞啦。

孫尹婷被獲選代表亞洲十一個國家及地區,擔任亞洲青年交響樂團的豎琴手,在亞洲各地巡迴表演,備受讚譽。她又經常參與本地的音樂表演及為本地作曲家的新作首演。 這位豎琴高手,早年於香港演藝學院學習豎琴,之後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,獲一級榮譽學士。在2001年喜獲利希慎基金會獎學金,前赴美國西北大學,修讀音樂碩士及博士課程,獲音樂碩士及博士學位。



她這次的獨奏會沒有令我們失望:她一方面表現豎琴那種令人猶如置身仙景般的樂章 (如皮爾尼的《即興曲─隨想曲》),另一方面又把豎琴演奏方法的多樣化展現出來 (如陳慶恩的《細說天使》)。另外與中音長笛合奏之《向海》(武滿徹作品),又將豎琴在不同情感的可塑性發揮。



最後 encore 時段,Teresa 彈出一首優美的旋律,為這個美妙的獨奏會劃上完美的句號。



Teresa,加油!~

******

另有網友評論:
http://harrydan.spaces.live.com/blog/cns!EB8841C163A6B805!1940.entry

經典的BOSSA NOVA─記香港藝術節小野麗莎演唱會

Lisa Ono - A Celebration of 50 Years of Bossa Nova
小野麗莎─經典50年
4, 8-9/3/2009 @ CCCH
講起巴薩諾瓦(BOSSA NOVA),人們必定會想起那種起源是南美洲巴西的音樂風格:有傳統的林巴節奏與啼樂的 "新派音樂" 。這種音樂風格於1950年代在巴西興起,而在1959年,巴西電影「黑色奧菲斯」的主題曲「A Felicidade」和「Desafinado」風行一時,人們開始對巴薩諾瓦產生興趣。


2009年,正是Bossa Nova風格的50 年紀念。所以藝術節特別為慶祝這興典,邀請巴西藉日本歌手小野麗莎 (Lisa Ono) 獻唱。


小野麗莎一直都又唱 jazz 聞名於世。今次的演出,她不但選擇唱有Bossa Nova的經典名曲如 Girl from Ipanema等之外,也有唱拉丁味和 Jazz感覺的歌曲。她的聲線甜美溫婉,但又不失 Bossa Nova 的輕鬆節奏當中,使人無不被她的歌聲迷倒。另外,她更以張學友的「祝福」及「月亮代表我的心」兩首國語歌來答謝歌迷。場面溫馨感人。


同場另有兩張小野麗莎最新出的CD, 一隻拉丁,一隻爵士,風格各有特色,值得一聽。

Mar 31, 2009

香港藝術節─香港芭蕾舞團《巴赫‧芭蕾》

香港芭蕾舞團《巴赫‧芭蕾》

13-15/2/2009 EV @ APAL



要數本土的芭蕾舞團,想必會想到香港芭蕾舞團。《天鵝湖》、《胡桃夾子》等都是他們的首本名作。但是在《巴赫‧芭蕾》中,觀眾所看到的,是一眾熟悉的芭蕾舞舞者,跳出現代舞的舞步。這是令人驚喜的。



當中的四個舞段,都採用了巴赫的音樂:《巴羅克協奏曲》(Concerto Barocco) 可以說是將巴赫的音樂「視覺化」(I would said it visualize Bach's music). 喬治‧巴蘭欽 (George Balanchine) 的編舞將巴赫音樂特色中的「對位」(contrapuntal)、「單旋律性」(monophonic)、「賦格曲性」(fugual) 發揮得淋漓盡致。這個1941年的創作,巴蘭欽最初只是為了給美國芭蕾舞學校作一個簡單的習作,所以作多次的公演後,巴蘭欽就將這齣絛故事芭蕾舞作的舞衣,都變成練習服來演出,這個改動不但成為芭蕾舞的革命風格,更令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肢體的表達上。而同時這個作品,處處顯示出芭蕾的優雅,很多芭蕾固有的動作加插其中,令人看得很舒服。



《空‧色》給人是一個驚喜:一個7男1女的舞,先由赤膊的男子,在臺的不同方法走出來,跳著輕盈的舞步:如飛的跳躍、如風的旋轉和快如閃電的腳部動作。他們常被認為是 ballerina 的配角,今次到他們展示他們的魅力。而充滿活力的音樂,和他們的舞步,令我感受到自由、愉快。但漸漸音樂的氣氛變得陰沉,而舞步又從多人舞變成個別獨舞,於是這舞的主題:人的孤獨開始浮現。最後一男一女的舞步,將編舞者的心思「唯有愛可以改變孤獨」帶出。完結時令人內心充滿感動。

下半場是現代舞的專場,一班芭蕾舞者,跳著現代舞。 有人說,很有驚喜。但是,還是看不慣。

眼看在場有很多外藉人士,心想究竟芭蕾能否真正打入本土的文化,令香港人對這門藝術有共鳴?

淺記─祈辛鋼琴演奏會

Piano Recital By Evgeny Kissin
29/3/2009 Ev @ CCCH

身邊很多人都說祈辛 (Evgeny KISSIN)「好勁」,難得他來港演出一場,咁當然撲飛去睇。

這位俄羅斯的鋼琴家,從小就被人發現他的音樂天份,以神童姿態出現的他,來年來到過世界不同地方演出。今次他主要演出了浦羅歌菲夫及蕭邦的鋼琴作品。本人到浦羅歌菲夫的作品不太感興趣,縱使當中有繽紛的音樂色彩和高超的演奏技巧;反而我就很喜愛出自他手的蕭邦:柔軟之中又帶點激情,然而又不失音樂中的高雅。波蘭舞曲─幻想曲 (Polonaise-Fantaisie in A f-flat) 是精彩的音樂魔術表演、馬祖卡舞曲 (Mazurka) 的舞曲風格帶來跳躍與動感、練習曲 (Etude) 當中高超的右手琶音疾走段落,令聽者無不驚訝,另外熟識而優美的旋律,使人聽到融化,久久不能回魂。要不是現象聽眾如雷的掌聲,還不知是什麼時候回來,至少在離開的時候,聽眾的口中還是哼著在腦海中縈迴的旋律。

這次演奏會可謂反應熱烈:門票一早爆滿之外,還要在音樂會尾段 encore 了五次 (我有位朋友說上次 Kissin 的演奏會 encore 了四次,那今次真破記錄了)。當中有很多熱情歌迷歡呼及拍照,好不熱鬧。

******


Programme:
Prokofiev
  • Three Pieces from Romeo and Juliet, Op. 75
    (The Young Juliet/ Mercutio/ Montagues and Capulets)
  • Sonata No. 8 in B-flat, Op 84
Chopin
  • Polonaise-Fantaisie in A-flat, Op. 61
  • Three Mazurkas, Op. 30, No. 4, Op. 41, No. 4 and Op. 59, No. 1
  • Eight Etudes, Op. 10, Nos. 1-4 & 12 and Op. 25, Nos. 5 , 6 & 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