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y 18, 2009

天籟之聲─記孫尹婷豎琴獨奏會

Teresa Suen Harp Recital

孫尹婷豎琴獨奏會

20/02/2009 @ CHT



起初見到這個音樂會的宣傳品就立即決定要看的原因,是源於在中大讀MUSIC時Prof. WW CHAN 講過一個關於彈豎琴的師姐的傳奇故事。後來發現這個師姐就是孫尹婷。再加上有朋友想聽豎琴的 recital (其實我都係) ,所以就決定買票欣賞啦。

孫尹婷被獲選代表亞洲十一個國家及地區,擔任亞洲青年交響樂團的豎琴手,在亞洲各地巡迴表演,備受讚譽。她又經常參與本地的音樂表演及為本地作曲家的新作首演。 這位豎琴高手,早年於香港演藝學院學習豎琴,之後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,獲一級榮譽學士。在2001年喜獲利希慎基金會獎學金,前赴美國西北大學,修讀音樂碩士及博士課程,獲音樂碩士及博士學位。



她這次的獨奏會沒有令我們失望:她一方面表現豎琴那種令人猶如置身仙景般的樂章 (如皮爾尼的《即興曲─隨想曲》),另一方面又把豎琴演奏方法的多樣化展現出來 (如陳慶恩的《細說天使》)。另外與中音長笛合奏之《向海》(武滿徹作品),又將豎琴在不同情感的可塑性發揮。



最後 encore 時段,Teresa 彈出一首優美的旋律,為這個美妙的獨奏會劃上完美的句號。



Teresa,加油!~

******

另有網友評論:
http://harrydan.spaces.live.com/blog/cns!EB8841C163A6B805!1940.entry

經典的BOSSA NOVA─記香港藝術節小野麗莎演唱會

Lisa Ono - A Celebration of 50 Years of Bossa Nova
小野麗莎─經典50年
4, 8-9/3/2009 @ CCCH
講起巴薩諾瓦(BOSSA NOVA),人們必定會想起那種起源是南美洲巴西的音樂風格:有傳統的林巴節奏與啼樂的 "新派音樂" 。這種音樂風格於1950年代在巴西興起,而在1959年,巴西電影「黑色奧菲斯」的主題曲「A Felicidade」和「Desafinado」風行一時,人們開始對巴薩諾瓦產生興趣。


2009年,正是Bossa Nova風格的50 年紀念。所以藝術節特別為慶祝這興典,邀請巴西藉日本歌手小野麗莎 (Lisa Ono) 獻唱。


小野麗莎一直都又唱 jazz 聞名於世。今次的演出,她不但選擇唱有Bossa Nova的經典名曲如 Girl from Ipanema等之外,也有唱拉丁味和 Jazz感覺的歌曲。她的聲線甜美溫婉,但又不失 Bossa Nova 的輕鬆節奏當中,使人無不被她的歌聲迷倒。另外,她更以張學友的「祝福」及「月亮代表我的心」兩首國語歌來答謝歌迷。場面溫馨感人。


同場另有兩張小野麗莎最新出的CD, 一隻拉丁,一隻爵士,風格各有特色,值得一聽。

Mar 31, 2009

香港藝術節─香港芭蕾舞團《巴赫‧芭蕾》

香港芭蕾舞團《巴赫‧芭蕾》

13-15/2/2009 EV @ APAL



要數本土的芭蕾舞團,想必會想到香港芭蕾舞團。《天鵝湖》、《胡桃夾子》等都是他們的首本名作。但是在《巴赫‧芭蕾》中,觀眾所看到的,是一眾熟悉的芭蕾舞舞者,跳出現代舞的舞步。這是令人驚喜的。



當中的四個舞段,都採用了巴赫的音樂:《巴羅克協奏曲》(Concerto Barocco) 可以說是將巴赫的音樂「視覺化」(I would said it visualize Bach's music). 喬治‧巴蘭欽 (George Balanchine) 的編舞將巴赫音樂特色中的「對位」(contrapuntal)、「單旋律性」(monophonic)、「賦格曲性」(fugual) 發揮得淋漓盡致。這個1941年的創作,巴蘭欽最初只是為了給美國芭蕾舞學校作一個簡單的習作,所以作多次的公演後,巴蘭欽就將這齣絛故事芭蕾舞作的舞衣,都變成練習服來演出,這個改動不但成為芭蕾舞的革命風格,更令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肢體的表達上。而同時這個作品,處處顯示出芭蕾的優雅,很多芭蕾固有的動作加插其中,令人看得很舒服。



《空‧色》給人是一個驚喜:一個7男1女的舞,先由赤膊的男子,在臺的不同方法走出來,跳著輕盈的舞步:如飛的跳躍、如風的旋轉和快如閃電的腳部動作。他們常被認為是 ballerina 的配角,今次到他們展示他們的魅力。而充滿活力的音樂,和他們的舞步,令我感受到自由、愉快。但漸漸音樂的氣氛變得陰沉,而舞步又從多人舞變成個別獨舞,於是這舞的主題:人的孤獨開始浮現。最後一男一女的舞步,將編舞者的心思「唯有愛可以改變孤獨」帶出。完結時令人內心充滿感動。

下半場是現代舞的專場,一班芭蕾舞者,跳著現代舞。 有人說,很有驚喜。但是,還是看不慣。

眼看在場有很多外藉人士,心想究竟芭蕾能否真正打入本土的文化,令香港人對這門藝術有共鳴?

淺記─祈辛鋼琴演奏會

Piano Recital By Evgeny Kissin
29/3/2009 Ev @ CCCH

身邊很多人都說祈辛 (Evgeny KISSIN)「好勁」,難得他來港演出一場,咁當然撲飛去睇。

這位俄羅斯的鋼琴家,從小就被人發現他的音樂天份,以神童姿態出現的他,來年來到過世界不同地方演出。今次他主要演出了浦羅歌菲夫及蕭邦的鋼琴作品。本人到浦羅歌菲夫的作品不太感興趣,縱使當中有繽紛的音樂色彩和高超的演奏技巧;反而我就很喜愛出自他手的蕭邦:柔軟之中又帶點激情,然而又不失音樂中的高雅。波蘭舞曲─幻想曲 (Polonaise-Fantaisie in A f-flat) 是精彩的音樂魔術表演、馬祖卡舞曲 (Mazurka) 的舞曲風格帶來跳躍與動感、練習曲 (Etude) 當中高超的右手琶音疾走段落,令聽者無不驚訝,另外熟識而優美的旋律,使人聽到融化,久久不能回魂。要不是現象聽眾如雷的掌聲,還不知是什麼時候回來,至少在離開的時候,聽眾的口中還是哼著在腦海中縈迴的旋律。

這次演奏會可謂反應熱烈:門票一早爆滿之外,還要在音樂會尾段 encore 了五次 (我有位朋友說上次 Kissin 的演奏會 encore 了四次,那今次真破記錄了)。當中有很多熱情歌迷歡呼及拍照,好不熱鬧。

******


Programme:
Prokofiev
  • Three Pieces from Romeo and Juliet, Op. 75
    (The Young Juliet/ Mercutio/ Montagues and Capulets)
  • Sonata No. 8 in B-flat, Op 84
Chopin
  • Polonaise-Fantaisie in A-flat, Op. 61
  • Three Mazurkas, Op. 30, No. 4, Op. 41, No. 4 and Op. 59, No. 1
  • Eight Etudes, Op. 10, Nos. 1-4 & 12 and Op. 25, Nos. 5 , 6 & 11

Mar 1, 2009

舞出愛的追求─中國國家芭蕾舞團《牡丹亭》


香港藝術節─中國國家芭蕾舞團《牡丹亭》
7-10/2/2009 @ CCGT

《牡丹亭》,原名《還魂記》,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于1598年創作創作的故事。後來被改篇成為崑曲的經典。但是,要用芭蕾講故事,而且還是一個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,又會是如何一回事?

其實該劇本本來是有很多個段落(齣),直到近代的崑曲改良版都還有12齣。此劇描寫了杜麗娘在睡夢中,與年輕書生柳夢梅在相愛,醒後終日尋夢不得,抑鬱而終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。三年之後,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,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,發現杜麗娘的畫像,而杜麗娘復活後,隨柳夢梅趕考,而且高中狀元,經過一番波折後,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。

杜麗娘與柳夢梅

今次中國芭蕾舞團(中芭)選擇幾個較有代表性的段落入舞─ 《遊園 驚夢》是麗娘愛的萌芽:她 (身穿純白舞衣) 和她的自我 (身穿紅色舞衣)共舞,在最初的一靜一動到最後一起跳著雙人舞,麗娘始對自我內在對愛的追求加以確定。 《尋夢 喚美》是麗娘愛的追求與尋覓:在人群當中,尋找夢中的那一位,經過幾番顛簸,意中人終於近在眼前...... 且慢! 究竟眼前的是真人,還是只是夢境? ... 那個微斜的舞台,引人遐思。但是此刻的麗娘,已不再去想究竟是真實還是虛幻,只管投入與眼前這個柳夢梅墮進纏綿之中。 《入夢 寫真》是一顆尋愛的心之消逝...麗娘歇力地轉,似乎離不開她對愛的眷戀,這樣的感受把她折磨至死。之後的《拾畫 玩真》是柳夢梅踏雪找相中仙子;到《冥判 魂遊》《幽媾 婚禮》就是麗娘真情的愛感動天地,因而賜她還陽與心愛的人一起的機會。而這愛也帶給她勇氣,勝過回陽路途上不時在四周晃動的魔怪,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,雙雙踏出真愛勝利的進行曲。

仙子之舞

2007年,「中芭」來港演出了《紅色娘子軍》及《海盜》兩齣技巧難度極高而風格各異的劇目,還記得當時反應熱鬧,全院滿座,由此可以其吸引力。而舞團一直積極開創具當中國特色的芭蕾舞,如在《紅色娘子軍》當中加插了京劇的肢體動作,而今次的《牡丹亭》則加入了崑曲演唱部份:這個演唱角色,一來可以視之為說故事者,但同時又飾演了麗娘外顯的一個「位格」。崑曲的「水磨腔」唱法,加上主奏樂器笛子之付和,一聽就令人心醉,不禁想起上屆藝術節的《1699‧桃花扇》的崑劇演出。而由金像獎最佳服裝得主和田惠美設計的舞衣:輕柔的絲絹,配上麗娘、柳夢梅純白,仙子們的粉色,冥王質小鬼不同的黑,自我的火紅,表現現實的湛藍...... 賞心悅目。

冥王、小鬼與麗娘

音樂方面,負責現場演奏的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,除了用西洋樂器外,還用上中國樂器如笛子,更有趣的是樂師們會用口吹氣,營做出黑夜的風聲,以及聲聲嘆息。但是負責作曲的郭文景先生,可能想作品得到海外觀眾的共鳴,卻選用了幾段耳熟能詳的西洋音樂作配樂如德布西的《大海》和《牧神之午後》,頓時把人帶到另一個不屬於《牡丹亭》的境地,這樣要頗令人反感。

崑曲麗娘

總結而言,《牡丹亭》作為一個新創作,當中創新而揉合不同藝術原素的方向,令人感到有新鮮感。能欣賞這個演出,是一個很好的經驗。

Feb 20, 2009

37th 香港藝術節開鑼

又係一年一度城中藝術界之盛事─「香港藝術節」開鑼了。

來到第37屆,本年的節目數量較出年增加約 1/3,不同類型節目,「緊有一項 arm 你」!

一如以往,我都唔係主力看 concert (因為太貴),還是值得趁機會看不同類型表演,反正藝術節的節目,必定是水準之作,想必不會失望。

先報告一下我已看的節目:
  •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「牡丹亭」
  • 香港芭蕾舞團「巴赫‧芭蕾」

跟著還有其他節目,以及一些觀後感,將會一一匯報。

想知道更多關於本屆香港藝術節節目,可到以下網頁:http://www.hk.artsfestival.org/tc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