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y 2, 2008

幫耳仔做 spa─ 法國盧瓦爾國家樂團

法國盧瓦爾國家樂團
29/4/2008 EV CCCH


這是法國五月(Le French MAY)的開幕音樂會。 這個於1971年9月成立的法國樂團,曾於世界各地舉行超過200場演奏會。今次在香港的演出,主要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曲目,包括比才《阿箂城的姑娘》、德彪西《大海》、斯特拉文斯基《火鳥》等。


樂團的演奏和以往所聽的樂團最明顯的分別,在於他們對細聲的樂段的處理很好,他們整體的聲量都很 soft (可是他們也有力量做表現 powerful 的樂段) 使人聽得很舒服,彷彿幫耳仔做 spa ,所以也有好些觀眾在欣賞途中進入夢鄉。而這樂團的管樂樂師水準很高,合拍之餘對音量的控制和情感的表達都很好,簡直每個人都有能力可做 solo player。另外通常在樂團演奏前各樂器的調音過程,都是很 soft 地進行 (令人各得好像唔使/ 唔想 tune,可能樂師們都認為自己已經 prepare好,不用tune罷。)


另外樂團也有演奏中國作曲家陳怡的《多野》,及拉威爾的《鋼琴協奏曲》。鋼琴協奏曲是由中國年輕鋼琴家宋思衡負責鋼琴部份。宋先生的技巧優秀,加強樂團的配合,演出優美的樂章。最後 encore 部份,樂團在指揮 Alian Lombard的帶領下,再一次演奏《阿箂城的姑娘》開首熱鬧的樂段,並請樂團的敲擊手走到樂團中間(通常敲擊手都在樂團的右後方),展示功架之餘也增添樂後的節奏感;另外也再一次演奏《大海》中柔和優美的樂段,印象最深是樂段最後三個 pp 的和弦,弦樂部精湛的演奏,將和弦的柔與美帶出,使人念念不忘。指揮選擇在 encore 中演奏能表現樂團強、弱的樂段,再一次表現樂團的實力。


而在場有大部份的觀眾是外國人(或許是法國人),見面互相問候。加上從曲目的選擇看,這音樂會旨在讓眾人開一個party,與眾同樂之餘,也不失向世界介紹這隊從法國來的優秀樂團。
******
More about Le French May: http://www.frenchmay.com/real/index.php

Apr 13, 2008

一份淡淡的感動 ─ 《一奏傾情 Once》


本來想在電影節就看這套戲,無奈時間未許可,唯有現在上正場時再看,要謝謝友人的 $10 現金券。

這是一個平淡的故事:在愛爾蘭的都柏林,一個寒冷的季節,一個街頭賣藝的音樂人,一個打雜工的新移民,有一個晚上,在街頭相遇,因音樂結緣,一時間,兩個人彷彿找到了新方向。慢慢地他倆發展出一種比朋友多一點,但又比情人少一點的合作關係...... 其實他倆只差一步,然而他們也背負了一點過去:他內心有一個忘不了的她;她有一個不太愛她的他,但她也負起照顧她倆的她的責任。他們沒有再進一步,火花變成溫暖進了彼此的心,終於各自帶著這個溫暖的記憶,繼續他們的人生旅程。

是有一點悽悽,但這何嘗不小城市中你或我的真實故事。兩個主角,連名字都沒有,相遇、相知、相惜,之後因為各自的原因而分開,最後消失於人群之中。茫茫人海,能夠遇到 Mr. or Ms. Right 是何其難得,而不能在一起是一種遺憾。然而當你遇上,無論結果如何,總會帶來生命中的一點希望。往後回首,想起時記憶都會是完美: There was once......

單看故事,可以已經能感人。加上這故事實為音樂劇 (這是以廣義來說,因為也不是所有的歌曲也是來表達劇場),當中不乏多首感性的歌唱。歌唱和音樂勝過語言的地方,在於它能將很多文字不能表達的感受和情感展現出來,而接收的人是同樣直接而不用思索地就能感受到。所以用音樂人的故事,用上音樂去表達情感,這樣的情景就變成了很多戀人很想達到的烏托邦:盡在不言中。當然,脫離了影像的歌曲,變成了人們記憶追溯這種愛的感覺之線索。所以很多人看完電影後,就馬上找上 OST。而這劇的主題曲 "Falling Slowly", 更成為了 Oscar 最佳電影歌曲。其實以一首獨立的歌曲來看,個人認為又未必值得拿 Oscar,但勝在人氣答夠,也讓人用音樂帶到自己的理想國,(而真正理想的是,片中的男女中角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成為戀人!)

就讓生命被這些淡淡的感動變得更精彩。
*****
網摘
簡介現代, 愛爾蘭都柏林~ 一位在街頭彈結他唱歌的中年唱作人, 在街上表演時認識了一位懂彈鋼琴的年輕捷克女移民, 兩位各懷心事的音樂人在相處中漸對對方萌生好感, 並藉著音樂互相支持~ 最後男生在離開都柏林之前, 聯同女生和其他街頭演者走進錄音室, 灌錄一張屬於他們的唱片~

評語2007年美國本土其中一個小小的票房神話, 就是這來部自愛爾蘭的音樂愛情小品 “Once”~ 電影2007年年初在 Sundance 電影節獲得世界電影觀眾獎 (即是人氣獎), 同年5月在美國公映, 單是美國已錄得超過900萬美元的票房, 還未計算電影原聲大碟和DVD等周邊商品~

電影幕後的故事, 甚至比幕前的更加精彩有趣: 導演 John Carney 曾是愛爾蘭樂隊 the Frames 的低音結他手, Glen Hansard 就正是這樂隊的主音, Markéta Irglová 則是早前 Glen Hansard 遊捷克時認識的女生, 二人先前已在音樂上合作過~ John Carney 早來想找差點成為搖滾樂手的 Cillian Murphy 來演片中的男主角, 不過最後遭到拒絕, 於是便索性請 Glen Hansard 粉墨登場, 親自演繹他所創作的歌曲~

拿著僅16萬美元的成本 (大部分由愛爾蘭政府電影局資助), 起用非職業演員, 全片以手提方式拍攝, 在自然光下連打燈的工夫也省掉, 於短短17日內完工, 連導演的自家私錄像也用來當作片中主角的回憶片段, “Once” 活脫脫就是小本電影製作的範例~

“Once” 以平鋪直敘的方式說故事, 拍攝方法亦簡單得有點業餘的感覺, 很多時候原汁原味地呈現片中人夾 band 唱歌和錄音的情景, 索性以音樂代替語言說話~ 電影最成功之處, 亦正是這種貼近小人物現實生活的私錄像式親暱感, 片中男女主角甚至沒有透露名字, 更顯二人在生命中如過客般萍水相逢, 在互相鼓舞中重拾生活動力的溫馨感~

電結尾並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粉紅色結局, 畢竟二人的背景也挺複雜, 並不容易放下各自沉重的過去~ 這一次, 倒是現實世界比電影更加浪漫: Glen Hansard 真的跟比他年輕18年的 Markéta Irglová 成為戀人, 戲院外才找到大團圓結局~

Apr 6, 2008

《家庭保衛隊》- 回歸家庭的溫情喜劇

《家庭保衛隊》
(15/3 - 6/4/2008 MA + EV HKACSH)
******
網摘:

《家庭保衛隊》搞笑催淚 (明報) 03月 26日 星期三 09:55AM

【明報專訊】現代家庭是否像《義勇軍進行曲》:到了最危險的時候,要組成保衛隊,築起血肉長城,全家一心冒�敵人炮火前進,前進,前進進呢?

香港話劇團正在上演的新作《家庭保衛隊》,隊員真的全副武裝,在槍林彈雨之中出生入死,十分漫畫化。雖然很誇張,但家庭確實是不斷冷戰熱戰的戰場。好在此劇查實並無大殺傷力武器,放的是笑彈和催淚彈。這是編導司徒慧焯、音樂鍾志榮繼多年前《遇上1941的女孩》後再次合作,成為歌曲很多的家庭狂想喜劇。

喜劇往往出自悲劇,《家庭保衛隊》便開始於阿爺跳樓,父母婚變,姑姐墮胎,孫兒麻木自閉於打機。這個洗衣店家庭不但「戰火」連天,還經常「見鬼」,怎樣保衛呢?構思最奇妙之處,是殘舊的電視、雪櫃、電飯煲、風扇、門鈴等家庭電器「成精」,變出奇裝異服、通電發光的人形,當上家庭保衛隊主力,使家人重新發揚親情愛心。此劇題材可取,寫實與超現實交織,惹笑惹淚而又載歌載舞,吸引老中青少觀眾。至於台上表現,坦白說還未夠爽趣生動,頗多刻意堆砌的痕�,而且懷舊多過求新。幸而台前幕後經驗豐富,相信可以愈演愈熱鬧。必須提一提,目前香港話劇團的演員大多資深好戲,但難免熟口熟面,朝氣不足。應讓新秀與舊人平均發揮,進一步適應新時代要求。

近來本地舞台劇似乎重新注重家庭題材,《穿紅靴的貓》同樣有歌唱有狂想地挽救家庭,而較多青春感。我還看過杜國威編劇的《我愛阿愛》,黃詠詩的《一粒金》、《家有一鼠》、《破地獄與白菊花》,楊秉基的《點呀老豆老母》等,不過煩惱多過開心,未見切合新世紀而又皆大歡喜之作。以前不少港片家庭喜劇受歡迎,例如《八星報喜》、《家有囍事》和許鞍華的家庭悲喜劇《女人四十》,較近是《精武家庭》,但愈拍愈少。近年最有趣是美國片《陽光小小姐》,三代同車,妙在拍出現代家庭的怪雞與親切。

石琪
******

個人感受:

一套歌舞式喜/鬧劇的包裝,想講的是現實社會家庭結構瓦解的現象。穿梭於現實與超現實,令人捧腹大笑之餘,又會淚流滿面。當中的人物角色關係,相信引起了觀眾們很多共鳴。以家庭為主題,可以是很沉重的;很欣賞司徒慧焯、梁嘉傑願意寫這個劇本,再一次提出家庭和諧的重要性。雖然不是每一個家庭問題都如劇情般可以解決得到 (還是太理想化地被解決?),但是起碼由自己開始,可以多點關心身邊的家人。

現在的話劇團已經成為質素的保證:不論演、唱、跳,每個演員都十分出色。今次有為《1941的女孩》作曲的鍾志榮為此劇再一次操刀,寫下十數首歌,其優美的旋律依然吸引,但是歌詞方面,因為要交代劇情,所以不免會將一些口語加進詞中,使內容更「生鬼」,但是如此又會影響歌曲的可聽性 (因為好似覺得怪怪地)。此劇特別邀請了曾演出《1941》的林小寶做「玲姑姐」一角,她的歌聲真的甜美,和她當年在《1941》唱「天國之邊」般,令人一聽難忘。

舞台設計有變化:有屋企、有後街、有洗衫鋪、有未來世界;另外又欣賞這劇用投影技巧用於玲姑姐的「海底世界」和 intermission 的「屋企進化」:還有電器精靈的造型好「正」;又會發光,又會膨脹,又入型入格。

家庭保衛隊,Good Show!

36th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觀後感

第36屆香港藝術節終於完滿結束。今年終於有機會投入當中,在百忙中選擇了一些節目欣賞。一直想在每一個節目後都寫一些觀後感,但礙於工作煩重,未暇執筆。現在有些空檔可以寫,但是記憶又開始消失......

或許,我以就我一些看過的節目,做些網摘,當中也加上一些個人感受,望與各路藝友分享。

我的欣賞節目列表:

  • 21 FEB 史圖加芭蕾舞團《奧尼金》(Stuttgart Ballet - "Onegin")
  • 22 FEB 張鈞量馬林巴琴獨奏會 (Pius Cheung Marimba Recital)
  • 24 FEB 上原廣美、廣美聲花樂隊 (Hiromi's Sonicbloom - "Time Control")
    倫敦愛樂合唱團 (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)
  • 3 MAR 翩娜‧包殊烏珀塔舞蹈劇場《月滿》(Pina Bausch Tanztheater Wuppertal - "Vollmond")
  • 7 MAR 林兆華戲劇工作室《建築大師》(Lin Zhaohua Drama Studio - "The Master Builder")
  • 14 MAR 笙得起 (Sheng It Up)
  • 17 MAR 改造情人 (The Shape of Thing)
  • 27 MAR 香港話劇團《家庭保衛隊》(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- "FPU - the musical")

Feb 25, 2008

《珠寶店》─ 量出介指的真正重量

《珠寶店 (重演) ─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劇作》 by 思定劇社
(31/1-1/2/2008 (EV), 2-3/2/2008 (MA + EV) @ CCST)



一對結婚介指,有幾重?


原來,一對介指的重量,並不在於用上什麼材料,或者上面有冇有加上鑽石之類的裝飾,而是戴上介子的兩人,當中有幾多的愛:如果當中有愛,就算其中一個離開,介指依然有份量;如果沒有了愛,即使介指戴在各自手上,也量不出什麼重量....... 這就是《珠寶店》的故事主旨。


這是一個關於愛、關於婚姻、關於人生的故事。不諱言是有點沉重,但是這些也是很值得去探討的問題。故事內容圍繞三對人去發展:Teresa 和 Andrew,對愛情和婚姻都很認真,但因為時值戰爭,新婚的 Andrew 為國效力而戰死沙場..... Teresa 帶著對Andrew 的愛,教導她們的兒子 Christopher。另一對是Anna 和她那位感情變得很淡的丈夫Stefan,Anna 感到很空虛,甚至希望隨便在街頭去尋找愛的慰藉,而她們的女兒Monica 就是在這種互不信任的環境中成長。直到有一天,當 Christopher 和 Monica 遇上,這一對小戀人就明白到他們的成長背景是如何影響他們對愛的看法:Monica 站在愛的面前,看到的一道很大的圍牆,想跨過但又害怕,又不知道如面對自己,而 Christopher 在旁,因為愛的原固,給了很多的支持與鼓勵,也給予Monica 勇氣去擺脫自己的過往,勇敢面對愛情。最後在 Christopher 和 Monica 的婚禮上,Stefan 才徹底明白和 Anna 的問題,於是和Anna 重新建立關係。


這是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劇作,他透過這劇的角色,將他心中對愛情,對婚姻的看法帶出來。當中有關愛情:「兩個都深深感受到佢地係應該屬於對方。哩個過程會為宇宙帶o黎新組合,將本來分開o既結合一齊,因而擴闊大家的視野、豐富大家 o既生命。」對於婚姻:「最重要係能夠用熾熱的心去問:一個重要o既問題,兩個人一齊係唔係可以為大家創造一個無限的空間?」關於愛:「愛冇可能只係一剎那的事。只有通過愛,人先至可以到達永恆。」

這劇無疑給現代人很大的提醒:愛,並不是在於對方的條件,也不是在於一時的感覺,而是希望可以如果令對方的生命更豐富,只求付出,不望回報,也是一種愛;「愛不因生死、貧富、遠近、對方的改變或自己的感覺而中止。反之,若對方已不在身旁或不再令自己喜悅之時,仍堅持愛下去,仍能在「沒有愛的感覺下」繼續愛下去,這才是真正的愛情」。


此劇沒有華麗的佈景,也沒有曲折的情節或精采的對白,只有角色們一句又一句的獨白、心聲、反思,像是自己跟自己說話,但是句句精煉,每每發人深省。當中或有隻字平語打進心弦,產生了共鳴,於是自己也投進角色的思考中。安安靜靜的劇場、平平淡淡的劇情節奏,反而是腦海內思緒激盪,但是要是一不留神,這樣的安安靜靜、平平淡淡,是很容易投進睡鄉的。眼見身邊的觀眾,早早已在垂釣了.......zzzzzZZZZZZ


《珠寶店》,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介指出售。重要的是,你要你的介指有多重?

Jan 29, 2008

不太李雲迪的浦羅哥菲夫 - A Gala Evening with Yundi Li by HKPO

李雲迪 x 艾度‧迪華特 x HKPO
(25-26/1/2008 EV , 27/1/2008 MA @ CCCH)


都是因為李雲迪,我才會去看HKPO (香港管弦樂團)。

今年HKPO大吹中國風,特意安排了四位年輕傑出的中國音樂家 (王健、黃蒙拉、李雲迪、楊雪霏),在一月份連續四個星期,演出不同的曲目,實行與香港人拜個早年。

香港人最熟悉的,必定是李雲迪了。其實其他三位都是大有來頭:王健是位音樂神童,早在 《ISSAC STERN 在中國》電影中被 Stern看中而拿獎學金到美國留學;已黃蒙拉是2002年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冠軍;楊雪霏更是中國第一人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拿獎學金學結他。但是,因為我是學鋼琴的,所以,還是選擇了李雲迪。

很久沒有聽 HKPO,不知道是否近年的變動 (請指教!) - 今次音樂會曲目只有兩首: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交響曲 (Rachmaninov's Symphony No.3 in A minor, Op. 44),和浦羅哥菲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(Prokofiev's Piano Concerto No. 2 in G minor, Op.16)。以往 HKPO 的音樂會,通常上半場是一首序曲 (Overture) + 協奏曲 (Concerto),然後是下半場一首交響曲 (Symphony)。所以覺得今次的音樂會有點短。

為什麼要選這兩個俄羅斯音樂家的作品呢? 這是我整晚都在想的問題。其實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交響曲,正如場刊曲目中介紹般,在首演的演出反應是「欠佳」的。雖然當中的旋律也有著他那些迷人的民族風格,但整體上這曲讓人感覺有點沉重,有種有志難伸的感覺。那麼為什麼要演這曲,而不去演那首較受歡迎的第二交響曲呢? (或者為什麼要演這曲,而場刊又把這曲介紹得如此不堪聽呢???) 而浦羅哥菲夫的鋼琴協奏曲,本來就是浦羅哥菲夫自己創作來為要 show off 自己高超的鋼琴技巧的作品,管弦樂團的角色只是陪襯品,所以可以見到 orchestra player 好悶。整首曲沒有什麼可聽的 musical motif,聽完留下的印象是李雲迪很忙碌地在琴鍵上跑上跑落,由中音區向兩邊進發又再回到中音區的大幅度飄移....還有什麼? 想不到。

整體而言,這次音樂會效果只屬平平。想到的是,很多人都想看李雲迪「表演」(從三場演出全部 full house 就可得知),而且當中也有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 (小鬼們在中休息時竟在 concert hall 追逐,又在樂章之間「係咁咳」...) 。而 HKPO 也沒有讓這些觀眾失望,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喜愛的Yundi 在鋼琴上耍雜技,這樣已經值回票價。但是個人認為浦羅哥菲夫不太適合李雲迪,他不用利用這曲來顯示自己的技巧 (這些留給郎朗就可以了),我想還是有人想聽他演繹一些較要情感表達的樂曲,因為這才是Yundi 能表現自己優勝之處的曲種。

對我來說,HKPO 的節目不太吸引;不是因為李雲迪,我未必會看。

Jan 21, 2008

尋找成長的痕跡 ─《均豪十年》



我還是比較偏心......我將第一篇的記事,獻給我的文化興趣發蹟地 ─ 理大劇社。

一班來自理大劇社的劇場愛好者組成的「孤兒院制作」,集結了過去十年曾經參與過劇社的菁英,合力泡製了一套超越古今中西男女真假的《均豪十年》(10 Years of Solitude)。「均豪」是劇場老鬼阿Lee 的名字,而故事也用他這個真人/角色做軸心,而向外伸展出一些其他的故事來。

一開場的10分鐘令人驚喜:一個令人以為已經結束的佈局,原本只是為要就 late-comer point (心中曾經想過: 有冇攪錯,咁快做完,回水啊!!!)。之後由阿Lee 的成長出發:看別人排著不同的劇... 自己也身處劇場中... 工作與現實的殘酷... 母愛與親情...。如果上述的是樹的主幹,那危天行的化妝公司、哈利波特和妙麗、 L與 Death Look (note?)、東北抗日戰線、Matrix與蜘蛛俠、「我不會唱歌」的歌王......一堆雜陳的戲碼,可以算是在陽光下為主幹帶來了斑駁影子的葉子,光暗展現,又引出一些趣味。

如果從微觀角度看,每個段落,都可看到演員的「功架」和有趣的地方;如果從整體看故事,主角的心路歷程又看到多少? 為追求理想而犧牲了親情、為力爭上游而狠下心腸、為努力現實而放棄夢想.......當阿 Lee選擇忘記他那段與劇場一起成長的歷史時,不知道在場觀眾會否也感到刺痛?

畢竟是業餘的作品,創作意念遠比演出的水準重要得多。最後細讀場刊,滿滿記下的都是這劇的參與者,分享他們過去十年的心路歷程。當中也有我認識的面臉:看她/ 他們的分享,也不禁令我回想這十年我過了什麼樣的日子。感恩的是,我這十年過得很愉快。

過去的十年,你過得怎樣? 之後的十年,你想怎樣過?


Jan 9, 2008

「韻迪的文化記事部落」開張大吉

這個部落是我在08年對自己的一個期許。

希望可以在這裏,為我所喜愛的文化節目作出一點貢獻。

初步決定每星期能有一篇新篇。大家密切留意。